2022消化道出血量評估口訣 消化道出血量的評估ppt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臨床常見癥候群,可由多種疾病所致,如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憩室、痔瘡、結腸息肉、直腸脫垂、消化道的血管異常,以及惡性腫瘤等。急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可危及生命,慢性失血可產生貧血癥狀。
一般以 Treitz 韌帶(十二指腸懸韌帶)為界,將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UGIB)和下消化道出血(LGIB)。近年來已有學者提出「中消化道」的概念,將十二指腸乳頭至回盲瓣之間的腸段定義為中消化道。其意義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I Bleeding)的病變部位多位于小腸,這一分類便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臨床處理的描述和相關治療的對比。但在泛指消化道出血時,還是保留了上/下消化道出血的分類方法。
消化道出血患者多表現為嘔血、黑便、便血,或因頭暈、乏力、暈厥等不典型癥狀就診于急診科。如不及時診治,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面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我們必須及時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判斷是否為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應注意和咯血、口/鼻/咽出血、肛周出血以及服用鉍劑、鐵劑、碳粉、特殊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血)相鑒別。
上消化道出血因為位置較高,若出血后立即出現嘔血,則血液呈鮮紅色;若血液在胃內停留一段時間,經胃酸作用后再嘔出,則呈咖啡渣樣的棕褐色,且排柏油樣黑便,出血量極大時排便可呈暗紅色。
而下消化道出血是腸道病變引起,出血部位如較高則便血的顏色越暗;出血部位較低則便血的顏色越鮮紅甚至為鮮血,但要注意與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及痔瘡出血等相鑒別。
臨床上遇到考慮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注意認真詢問病史、仔細查體。
確定出血部位
消化道出血的表現方式與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出血急緩和血液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長短等因素密切相關。
表 1 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與出血部位的關系
(3)評估出血量
表 2 成人上消化道出血量評估及相關表現
注意:看得見的出血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應時刻警惕失血性休克。循環血量變化和血紅蛋白下降程度可近似換算成 400 ml≈10 g/L(供參考)。
(4)是否有活動性出血
出現以下征象的患者提示可能有活動性出血:持續嘔血、黑便、便血,腸鳴音活躍,血紅蛋白持續下降,血尿素氮上升,循環不穩定,可通過內鏡/血管造影/增強 CT/核素掃描等檢查確診。
明確上述問題后,結合患者病史、查體及急診檢查結果,在內鏡檢查之前可進行臨床危險度分級,以明確是否需要行內鏡檢查,以及后期的治療強度。
消化道出血臨床危險度分級(內鏡檢查之前)
基礎疾病:冠心病、心衰、肝衰、腎衰、全身性感染、轉移性惡性腫瘤、肺炎、神志改變、COPD 和哮喘(上表來源于協和內科住院醫師手冊第二版)
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大出血病情急、變化快,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應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搶救。抗休克、迅速補充血容量應放在一切醫療措施的首位。病情平穩者除一般治療措施外,應盡可能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以獲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