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為什么會得藥疹 藥疹為什么越來越嚴重
藥疹又名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內服、注射、使用栓劑或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在皮膚粘膜上引起的炎癥反應,嚴重者尚可累及機體的其它系統。藥物既有治病的效用,又可能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由藥物引起的非治療性反應,統稱為藥物反應,藥疹僅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下面具體了解下藥疹:
大多數藥物都具有引起藥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藥物,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常見者為抗生素類,磺胺類,氨基比林、安乃近、保太松、水楊酸果等解熱止痛類,催眠、抗癲癇類,抗毒素等血清類藥物。根據藥物結構分析,凡帶有苯環及嘧啶環的藥物,具有較強的致敏力。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發生藥疹的危險性比較大。
多數藥疹的發病機制不清,大體可分為過敏與非過敏反應性機制。
(一)非過敏反應性機制 包括有藥物的過量、副作用、直接毒性反應、特定性反應(idiosyeracy)、Jarish-Hexheimer反應、菌群失調(ecologic imbalance)、向生體性效應(bio-trophic effect)、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等。
(二)過敏反應性機制 大多數藥疹由此機制引起,機理較復雜。大分子藥物如血清、疫苗、臟器提取物、蛋白制品如酶類等,本身即為全抗原,有致敏作用;但大多數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是小分子物質,分子量小于1000,為半抗原,當進入機體內與蛋白質、多肽等大分子載體發生不可逆性共價鍵,形成結合性抗原之后就具有致敏作用。
當機體被藥物性抗原致敏后,再接觸同類抗原時,機體可通過抗體介導的第Ⅰ、Ⅱ、Ⅲ型等變態反應,或致敏淋巴細胞Ⅳ型反應,或兩類兼有的反應,導致皮膚或(及)粘膜出現急性炎癥性反應而發生藥疹。由于藥物化學結構的差異性、代謝物的復雜性,從而藥物抗原決定簇就多而復雜,此外,個體之間對藥物的反應形式又存在著差別,因之,同一種藥物可在不同患者中引起不同類型的皮膚損害。反之,同一類型的皮膚損害也可由不同的藥物所引起。
過敏反應性機制引發的藥疹常有下述特點:①皮疹的發生與藥量間無直線關系,并只在少數人中間出現;②第一次接觸藥物后有4~20天潛伏期,一般為7~10天,以后再接觸該藥時好不再有潛伏期,而在幾分鐘至24h內發病;③臨床表現與藥物的藥理特性無關,有時可伴有哮喘、關節炎、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啫酸粒細胞增多,甚至過敏性休克等過敏反應為特點的表現;④與結構相似藥物間可出現交叉反應。
引起藥疹的藥物,隨著新藥不斷地增加,種類也有增多,任何一種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引起藥疹。
臨床上常見的有:
① 抗生素類,抗生素中不少可導致藥疹,以青霉素、鏈霉素最多,
② 氨芐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
③ 磺胺類;
④ 解熱鎮痛類,此類品種繁多,商品名稱復雜,很多是同藥異名或同名異藥,其主要成分大多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其中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的發病率最高,保泰松引起的藥疹也很常見;
⑤ 催眼藥、鎮靜藥與抗癲癇藥,如苯巴比妥、甲丙氨酯(眠爾通)、氯普噻噸(泰爾登)、苯妥英鈉等,以苯巴比妥引起者最多;
⑥ 異種血清制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中藥也可引起藥疹。文獻中報告單味藥引起藥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參、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白蒺藜、大黃、蓖麻子等;成藥中有六神九、云南白藥、牛黃解毒片、羚翹解毒片等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藥物過敏,大家不清楚自己對那些藥物過敏的時候,一定要提醒醫生給您試針。不要馬上就進行藥物治療。盡量避免或者減少藥疹帶來的痛苦。引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