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胃竇粘膜中度慢性炎淋巴組織增生 胃竇粘膜組織呈中度慢性炎伴腸化
胃炎是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胃部疾病,而引起胃炎的原因有很多種,一般是由于長期飲食不規律,或者是長期食用辛辣食物損傷胃粘膜所導致的一種胃部疾病,而胃竇粘膜中度慢性炎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胃部疾病,不是算很嚴重的胃病,但是也需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
胃竇粘膜中度慢性炎嚴重嗎?
胃竇粘膜中度慢性炎是常見的胃部疾病,不是很嚴重,但在治療方面沒有針對性特效藥,胃部癥狀會輕重不一反復發作,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和恢復過程。
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二者的關系符合Koch提出的確定病原體為感染性疾病病因的4項基本要求,即該病原體存在于該病的患者中,病原體的分布與體內病變分布一致,清除病原體后疾病可好轉,在動物模型中該病原體可誘發與人相似的疾病。
幽門螺桿菌相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有兩種突出的類型:胃竇為主全胃炎和胃體為主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可增加,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危險性;后者胃酸分泌減少,使胃潰瘍和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2、其他因素
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時含膽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產生炎癥、糜爛、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變。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藥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復損傷胃黏膜。
臨床表現
多數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早飽、噯氣和惡心等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慢性胃炎,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慢性胃炎組織學可得到顯著改善,但并不能緩解多數組織學改善者的消化不良癥狀,提示慢性胃炎與消化不良癥狀無密切相關。
檢查
1、胃鏡及活組織檢查
胃鏡檢查并同時取活組織作組織學病理檢查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內鏡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可見紅斑(點狀、片狀、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黏膜水腫及滲出等基本表現;有時可見糜爛及膽汁反流。由于內鏡所見與活組織檢查的病理表現常不一致,因此診斷時應兩者結合,在充分活檢的基礎上以活組織病理學診斷為準。
2、幽門螺桿菌檢測
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可同時檢測幽門螺桿菌,并可在內鏡檢查時多取1塊組織作快速尿素酶檢查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后,可在胃鏡復查時重復上述檢查,亦可采用非侵人性檢查手段,如13C或14C尿素呼氣試驗、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及血清學檢查(定性檢測血清抗幽門螺桿菌IgG抗體)。但近期應用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等藥物者會使上述檢查(血清學檢查除外)呈假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