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童年情緒障礙護理查房 童年情緒障礙患者的護理
情緒的調整、心理的疏導,醫院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其遠不及一個家庭對患兒的科學護理。一個患有童年情緒障礙的患者的恢復,需要營造各種環境,需要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中走出來,這樣的疏導需要家長懂得很多專業的護理知識。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無論成人或兒童不可能總是快樂無憂但孩子在嬰兒期的情緒反應則表現突然而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們都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學會糾正自己的不良情緒使之向健康方向轉化這里介紹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恐懼心理
一個人若不知道害怕,就很容易遇到危險但恐懼過多,也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克服恐懼心理的關鍵在于:
(1)理解孩子的恐懼:三四歲兒童開始關注周圍的世界由此產生許多擔憂和恐懼經常無根據地對人或事產生懼怕心理。對此家長應表示理解并以輕松的語調與孩子談論他害怕的事情
(2)與孩子討論所懼怕的事情:如果孩子對現實生活的事物(如地震、洪水、戰爭等)感到恐懼家長可以針對這些事情與孩子進行討論,告訴他在這樣的事發生時有哪些措施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
(3)如果孩子對幻想的東西產生的恐懼家長應明確告訴他這樣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4)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里經常害怕但又說不出為什么家長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談話,從中找到困擾他的原因。
如何教育
有的家長由于工作或生活不遂意,常遷怒于“不聽話”的孩子習慣打罵并施使早期教育蒙上“陰影”。為此美國現代心理學家指出家教是一門藝術孩子是否聽話,取決于家長是否教導有方過多采取打罵來脅迫孩子“就范”“聽話”,必將事與愿違。
(1)愛是前提:在凝聚力很強的家庭內,愛是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
(2)心平氣和:大人一激動便可以講出一些隨后自己也追悔的話。如果有怒氣先壓一壓待情緒穩定后再說,我們對成年人并不輕易發火,這個態度同樣適宜對待自己的孩子。
(3)話不宜多:嘮叨不休往往導致子女充耳不聞,這種說教經常用“當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作開場白,繼之以“將來你就會明白的”之類的詞句由于孩子生長在現實環境中家長教育最好用流行的語言因勢利導就事論事。
(4)尊重孩子:要給予子女在討論日常家務時的發言權。有事跟孩子商量商量事情總好辦些。同時也好借此讓他意識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與身份
(5)耐心傾聽:孩子有話讓他說完,別隨意打斷話頭,等他講完后不妨把他的主要意思復述一遍,弄清究竟,然后提出建議。如果孩子丟掉了心愛之物即使那東西對大人微不足道,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滿足孩子稚樸的童
(6)掌握時機:談家常最佳時刻是就寢前。開頭可問問孩子當天諸事是否順利等你一言我一語交換看法增進了解。另一談心的黃金時間是趁小孩子隨大人干家務活之際。
孩子憤怒時
(1)堅持要求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當孩子生氣時,鼓勵他大聲講出來并盡可能說出原因。
(2)幫助孩子找到憤怒的原因。孩子有時需要成人的提示來回想自己生氣的理由。如:“你是不是因為某某拿走了你的小汽車才對他發火”?
(3)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如“我知道你等得有些不耐煩了。可沒辦法誰都得這樣等”。
(4)禁止孩子在發怒時打人一旦出現這種行為,家長應立即給予懲罰。
(5)鼓勵孩子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極態度。如孩子告狀說:“他打我……”家長可以回答說:“大聲告訴他別再打你。”
(6)為孩子做個榜樣當你生氣時,大聲講出來以免控制不住時突然大發雷霆。家長不用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憤怒的情緒。讓孩子從你身上學到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但切記,不要用侮辱性的話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只客觀地表示你的感覺和原因即可,如:“我很生氣!”“別亂動我的東西!”等。
教育“軟化”傾向
近些年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令人憂慮的教育“軟化”傾向。如一些幼童的家長擔心孩子曬黑了,玩野了因此不讓他們到戶外玩水、玩泥玩沙子而把他們關在屋子里抱洋娃娃玩“過家家”,有的對兒童生活中可以自理的事情包辦代替。這些做法使得孩子膽小懦弱,依附心理強缺乏社會角色意識與獨立意識競爭能力弱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1)對子女的不合理要求,從小就對他們說“不”、“不行”、“不可以”比百依百順一味遷就有益得多。
(2)注意兒童年齡特點上的個性差異如幼兒喜歡模仿,可以講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科學家成才的故事,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
(3)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如節假日徒步郊游體驗一下勞累的滋味,設置一些高于他們心理承受能力的“難題”讓他們解答,幫助他們掌握對付挫折的正確方法激發其在逆境下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與毅力。
(4)與子女下棋打牌玩游戲競賽時,不要任意讓他們要通過玩有意識培養他們的競爭力,克服輸不起的心理障礙。
(5)教育子女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評語激怒要相信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受挫折引起的負性情緒,維持內心平衡。
(6)在一個大目標下,可先確定近期能有成效的短目標,使其獲得不斷成功的喜悅驅除緊張心理當然“逆境”鍛煉須注意適度方法要正確要循序漸進。
孩子感情
脆弱一般來說,感情敏感、脆弱只是孩子個性的一個方面它可能有助,也可能有害于孩子性格的正常發展。
(1)敏感的孩子容易與同伴發生爭吵。平時,家長同孩子談話時可提出各種問題,讓他想想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應采取什么不同的方法來避免感情沖動。
(2)當孩子悲傷時讓他好好地哭一場此時,成人無需過多地干預只要平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讓他(她)感到你的體諒和支持。有時孩子。會投入你的懷抱,需要你緊緊地擁抱和輕輕地撫摸。但有的時候,他只需一個人獨處,靜靜地體味自己的悲傷
(3)要幫助孩子學會做出冷靜的反應只有在他安靜下來后才能逐步幫助他深切地體察事物教他更好地處理不愉快的事。
(4)在問題棘手的情況下可暫時讓孩子回避一下換個環境休息一會兒,過會兒再幫他解決問題。
孩子發脾氣
孩子最初發脾氣是為了發泄憤怒和不滿,當他發現這樣做可以控制成人,讓成人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時發脾氣就成為一種向成人提要求的手段而表達憤怒和不滿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時,應加以控制和糾正。
(1)不在這時候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讓孩子以為發脾氣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講不能用拉長臉的方式向大人提要求。孩子應學會直接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需要。
(2)在孩子一開始發脾氣時就想辦法制止。你可以走開,不理睬他,或把他領到自己的房間里去也可以嚴厲地高聲訓斥他……不論用哪種方式目的是制止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同時準備采取下一步措施……
(3)孩子發作之后對其加以適當的懲罰,讓他記住,下一次絕不可以再這樣做如果這次是重新犯錯誤還可以給予一些具體的處罰如不許玩玩具,不許看電視等等。總之要讓孩子感到發脾氣帶來的后果簡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這樣做了。
(4)當你發現孩子要發脾氣時不妨搶先一步發火。孩子在一些地方特別容易發脾氣,如在商店里或家里來客人時,家長在這些場合往往態度過于溫和妥協使孩子有可乘之機。所以,家長越是在這樣的場合越要態度堅決語氣強硬使孩子不收再利用這些機會提要求。
(5)當你特別忙無暇顧及孩子的時候為孩子做適當的安排不要讓他卷入成人緊張枯燥的事情中去。
若孩子心胸狹窄應學會寬容
(1)家長應有意識地多在孩子面前夸贊別人的優點,包括與自己有矛盾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同別人發生糾紛后更要積極引導孩子多想別人的長處諒解別人。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錯,應督促他主動道歉,與人和好。
(2)寬容是以理解和尊重他人為基礎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應該要求他們理解和尊重伙伴,不侵犯伙伴的權益做事要互相謙讓寬宏大量,與伙伴友好相處。
(3)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也應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寬容,不要見到一點缺點錯誤就揪住不放,甚至翻老賬,揭老底兒,指責他“從小就如何如何”等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4)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這種不良心態,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讓孩子懂得:好吃的不能自己獨吃,應大家分享;玩具不能一人獨占要同伙伴一起玩。
(5)必要時讓孩子有一些吃虧讓步的體驗以便鍛煉孩子的克制能力使其具有寬容忍讓、豁達大度的涵養。
(6)家庭成員間要友愛寬容,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溫馨、和諧友愛寬容的家庭環境中,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穩定且寬容謙讓的優良品質。
分離焦慮癥
(1)對在家庭中單獨養育的兒童要讓他們盡量多接觸一些家庭以外的人員要培養孩子與陌生人打招呼道“再見”的習慣以防孩子膽小怕陌生、怕人多等不合群現象。
(2)要注意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吃飯洗手大小便、穿衣鞋等防止過分依賴大人,不能適應集體生活,進托兒所后過分緊張、恐懼。
(3)在送托兒所之前,應做好入托前的準備工作,父母應經常向孩子介紹托兒所的情況,使他們在入托之前就有愛托兒所不怕托兒所的思想準備。
(4)如果發現孩子有膽小,不敢去托兒所的不良現象不應生硬地把他們推進托兒所了事應該先帶他們去那兒玩玩看看,熟悉環境然后再正式進托兒所,以防發生分離性焦慮。
(5)如果發現有分離性焦慮反應,應立即暫停去托兒所,一面請醫生矯治一面補做入托前準備,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以防加重焦慮發作。
對于患有童年情緒障礙的患兒,病癥能否得以控制,病情能不能好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家長給予孩子的愛及貼心的合理能讓走到人生懸崖邊的孩子及時回頭,能讓家庭恢復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