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腎上腺髓質腫瘤釋放什么激素 腎上腺髓質瘤有哪些癥狀
普通的脂肪瘤一般是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但是腎上腺髓質脂肪瘤這個疾病是很少人聽過說的,那么,什么是腎上腺髓質脂肪瘤?接下來,就由筆者為大家解析一下吧。
腎上腺髓質來自神經嵴,原始細胞為交感神經母細胞,以后分化為神經節細胞及嗜鉻細胞,因此可形成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及嗜鉻細胞瘤。
一、腎上腺神經母細胞瘤
是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80%發生在嬰幼兒,占兒童惡性腫瘤的15%,男女發病率相同,
偶可發生在成人。CT表現為不規則的實質性腫塊,CT植較肌肉組織低,腫瘤并發有壞死、囊變及出血時,密度不均勻;25%~50%腫塊內有散在的斑點狀鈣化灶,有時為環狀或塊狀鈣化;腫瘤常有包膜,較大的腫瘤可跨越中線生長,并易穿破包膜而侵入周圍組織;增強后腫瘤有輕至中度強化;可有骨骼、淋巴結及肝轉移征象。
二、嗜鉻細胞瘤
80%~90%發生于腎上腺髓質,絕大部分為單發,偶見于雙側,90%為良性,好發于
30~50歲。腫瘤細胞可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以去甲腎上腺素為主,偶爾也分泌多巴胺及其他激素,故臨床主要有兒茶酚胺過高的癥狀,表現為血壓增高,多呈間歇性發作,并伴有頭痛、多汗、末梢血管收縮、脈搏加快、血糖增高、基礎代謝上升等癥狀。肉眼觀,大小不一,平均100g左右,甚至可達2000g,有包膜,切面灰紅色、灰褐色,常見出血、壞死、囊性變及壞死灶。鏡下嗜鉻細胞大多為角形細胞,形成細胞索或細胞巢,可有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有時出現巨細胞,瘤細胞胞質內有大量嗜鉻的微細顆粒;電鏡下,顆粒有包膜,電子致密度低者含有腎上腺素,而包膜不清楚、電子致密度高者含有去甲腎上腺素,用免疫組化方法亦可顯示。間質主要是血竇。良惡性腫瘤在細胞形態方面無截然界限,包膜被侵犯并不能作為惡性的肯定證據,但如有周圍組織侵潤及轉移,則屬惡性無疑。
腎上腺外嗜鉻細胞瘤多為多發性,位于主動脈兩側副節細胞分布處,常稱為副節細
胞瘤。本瘤好發于10~20歲,多數為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的一部分,40%為惡性。CT平掃表現圓形或卵圓形腫塊,直徑3~10cm不等;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腫瘤較大則容易發生囊變、壞死、出血、中心部密度減低,增強呈明顯不均勻強化。
三、神經節細胞瘤
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多數偶然發現。腫瘤體積增大時,可出現局部壓迫癥狀,少數可分泌兒茶酚胺、血管活性腸肽、生長抑素以及雄激素等,患者可出現乏力、腹瀉、出汗、消瘦、高血壓、男性化表現等癥狀。CT表現:邊緣通常是光滑銳利的,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可呈圓形、橢圓形、新月形或分葉狀,質堅硬;密度值多為不均質低密度灶,稍低于肌肉組織;增強掃描輕度強化,但有延遲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