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妊娠高血壓重度子癇的原因 妊娠高血壓疾病的事件
(一)發病原因
隨著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研究進展,雖對先兆子癇的病理生理改變有一定了解,但其真正病因與發病機制仍不明。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先兆子癇的發病與下列因素有關:
1.年齡≤20歲或>35歲的初孕婦。
2.種族差異,如美國非洲裔或西班牙裔多高于白人。
3.家族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孕婦之母有PIH史者,或子癇患者的姐妹、女兒、兒媳等。
4.有原發高血壓、腎炎、糖尿病等病史者。
5.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者。
6.體型矮胖,體重指數>0.24者。
7.精神過分緊張或工作強度壓力大者。
8.羊水過多、雙胎、巨大兒、葡萄胎者。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1)免疫學說(immunological theory):妊娠是成功的伴同種移植,妊娠維持有賴于母兒間的免疫平衡。一旦免疫平衡失調,即可引起免疫排斥反應而導致先兆子癇。
①先兆子癇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相關性:有研究發現先兆子癇患者的
HLA-DR4抗原頻率、母胎HLA-DR4抗原共享率均較正常妊娠者增加,致母體對HLA-D區抗原的免疫反應——即封閉抗體,一種IgG亞類HLA抗體的作用遭破壞,免疫平衡失調,最終導致先兆子癇。
②先兆子癇時細胞免疫的變化:妊娠時Th減少而Ts明顯增高,使Th/Ts比值下降以維持正常母-胎免疫關系和保護胎兒免受排斥。重度先兆子癇患者TS減少接近非孕婦水平,同時功能降低,而Th/Ts比值上升。說明先兆子癇時母胎免疫失衡防護反應減弱。
③先兆子癇時免疫復合物(immume complex,IC)變化:先兆子癇時子宮靜脈中滋養細胞大量進入母循環,與母抗體形成IC明顯增多,并在患者腎臟與胎盤處沉積,IC使胎盤附著處血管受損,致胎盤血流障礙。IC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漏出。IC沉積于全身各臟器血管內,激活凝血與纖溶系統而致DIC。
(2)胎盤缺血學說(ischemia of the placenta):正常妊娠時,固定絨毛滋養細胞沿螺旋動脈逆行浸潤,逐漸取代血管內皮細胞,并使血管平滑肌彈性層為纖維樣物質取代,使血管腔擴大、血流增加,以更好營養胎兒,這一過程稱血管重塑(remould of vascular),入侵深度可達子宮肌層的內1/3。先兆子癇時,滋養細胞入侵僅達蛻膜血管,少數血管不發生重塑,這現象稱胎盤淺著床(superficial implantation of placenta),導致早期滋養細胞缺氧,影響胎兒發育。
(3)血管調節物質的異常(abnormality of the vasoactive compounds):血漿中有調節血管的調節因子,如血管收縮因子有血管內皮素(endothelin,ET)與血栓素(thromboxane A2,TXA2),共同調節血管收縮。血管舒張因子有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有前列環素(prostaglandin,PGI2),心鈉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等。隨正常妊娠進展,PGI2與TXA2、維生素E(有抗過氧化物活性)與脂質過氧化物、ET與ANP的比值隨之升高。在先兆子癇時,上述比值反而下降。增加的TXA2、過氧化物、ET等加重血管內皮的破壞,誘發血小板凝聚,并對血管收縮因子敏感,血管進一步收縮,血管內皮進一步破壞,導致凝血與纖溶失調。故重度先兆子癇患者多有DIC的亞臨床或臨床表現。
(4)遺傳學說(genetic predisposition):從臨床觀察可知有先兆子癇家族史的孕婦,其先兆子癇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家族史的孕婦。在遺傳方式上,目前多認為先兆子癇屬單基因隱性遺傳。單基因可來自母親、胎兒,也可由兩基因共同作用;但多因素遺傳也不能除外。
(5)營養缺乏學說:近年來認為鈣缺乏可能與先兆子癇發病有關。妊娠期每天補充2g鈣,先兆子癇發病率可從18%下降至4%,其作用可能是補充調節了先兆子癇時腎對鈣的吸收障礙。但也有學者觀察到即使對輕度先兆子癇補鈣2g/d后,仍不能阻止其發展為重度先兆子癇。
2.病理生理 先兆子癇的基本病變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導致全身臟器血流不暢,微循環供血不足,組織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受損,嚴重時導致各臟器壞死,功能障礙。
(1)胎盤:先兆子癇時胎盤本身無變化。但子宮肌層和蛻膜部位的螺旋小動脈痙攣、粗細不均、管腔變細,呈急性粥樣硬化,管徑減小導致絨毛間隙血竇缺血、胎盤血竇量明顯減少,從而影響胎兒生長發育。臨床表現為胎盤功能減退和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若出現螺旋動脈栓塞、蛻膜壞死和胎盤后出血,可導致胎盤早剝和早產。若胎盤多處因缺血出現梗死,則可造成死胎。
(2)腦:腦小動脈痙攣,腦組織缺血,水腫可致腦水腫,嚴重時形成腦疝。在MAP≥140mmHg時,腦血管自身調節功能喪失。腦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可致限局性或彌漫性腦梗死。當血管破裂時,可有腦出血。因子癇死亡者尸解中半數有腦水腫及腦疝。
(3)心臟:因小血管痙攣、外周阻力增加,心臟后負荷增加,心率加快。有效循環減少、血濃縮和血黏稠度增加,亦增加心肌負擔。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缺氧,可出現間質水腫和點狀出血壞死。重度先兆子癇易發生急性肺水腫與心衰。
(4)腎臟:腎小動脈痙攣,使腎血流量減少。腎缺血缺氧產生大量腎素,致AngⅡ增多,血壓進一步升高。腎缺氧還使腎小球腫脹,濾過功能減退,體內代謝廢物如尿素氮和尿酸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缺氧還使腎小球通透性增加,而腎小管回吸收功能降低,致血中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尿中蛋白量和病情成正比。腎缺氧重者可出現急性腎皮質壞死,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
(5)肝臟:肝小動脈痙攣,組織缺血缺氧,肝細胞損害,可出現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重者發生黃疸。尸解發現肝門靜脈周圍有局限性出血乃至大片壞死。重度先兆子癇可發生肝被膜下出血和血腫形成,甚至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而死亡。肝損害與凝血障礙同時發生,即出現HELLP綜合征(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將嚴重危及母兒生命。
(6)凝血機制異常:正常妊娠末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重度先兆子癇時,由于嚴重血管痙攣致使各臟器缺血缺氧、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內紅細胞破壞,不僅PGI2合成下降,大量凝血物質進入血液循環,消耗母體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胎盤缺血,釋放大量凝血物質以及血液濃縮、高脂血癥等均影響加重了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