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慢性咽炎與焦慮的關系 胃病和慢性咽炎先治哪個
以古代哲學觀點“有諸內,必形諸外”為理論基礎的中醫臟象學說,認為人體五官九竅的疾病,都和臟腑病變關系密切,這就是中醫最著名的辯證方法-臟腑辯證,即通過五官九竅的外在癥狀及體征,推測定位相應的臟腑病變,古有“咽屬于胃,喉屬于肺”的理論,也就是提示咽部疾病往往可能由胃部病變引起,而中醫描述的臟腑概念和現代醫學的內臟器官在解剖學結構相似,功能上多有重疊,因此引入中醫診斷方法,應該為我們查找“咽炎”的內在病因帶來一些新的線索,很多咽炎患者都有舌苔或黃或白膩,中醫學認為,舌苔為胃氣熏蒸而成,膩苔為濕邪內阻,黃膩為濕郁化熱,濕為脾胃運化失職所生,既然舌象提示內有濕邪的存在與脾胃關系密切,咽炎癥狀多存在脾胃失調,慢性咽炎與中醫的脾胃病變以及脾胃病變與現代醫學所說的胃、食管等消化器官病變之間的聯系在臨床上逐漸得以確認。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對“慢性咽炎”研究的深入,目前逐漸認識到相當一部分慢性咽炎是胃內容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倒流刺激咽部所致的臨床綜合征,稱為咽食管反流(LPRD),由此可見,對LPRD的基本病因的認識,中西醫不謀而合,簡而言之,病變根本在胃而不在咽。
說到“慢性咽炎”與脾胃病之間關系密切,就不得不說慢性咽炎與另外中醫認識的另外兩個重要器官——肝膽的關系。中醫的肝膽,解剖學概念與現代醫學一致。但功能上和現代醫學認識的肝膽是作為消化器官的功能內涵有所不同,中醫認識到肝膽具有調節正常情緒的功能,中醫認為,肝膽為將軍之官,性喜條達舒暢而惡抑郁,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瀉功能是維持正常情緒和膽汁分泌的重要前提,如情緒抑郁就會影響了肝膽的正常疏泄,則表現為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唉聲嘆氣,脅肋脹滿,噯氣頻頻,咽喉梗塞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將此癥狀叫作“咽中如有炙臠(即烤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肝郁化火,則導致膽汁分泌過旺,橫逆犯胃,可引起胃脹痛,咽喉灼熱不適,口苦,情緒急躁易怒等典型的肝火犯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