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慢性心力衰竭一般治療怎么處理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各個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引發了許多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便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由于人們長期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或者治療的效果不佳,而引起的一種更為嚴重的疾病。接下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慢性心力衰竭這種疾病應該怎樣治療方面的知識。
(一)治療原則和目的
心衰的治療應包括防止和延緩心衰的發生;緩解臨床心衰患者的癥狀,改善其長期預后和降低死亡率。為此,必須從長計議,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對各種可導致心功能受損的危險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的早期治療;調節心力衰竭的代償機制,減少其負面效應;對臨床心衰患者,除緩解癥狀外,還應達到以下目的:
①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
②阻止或延緩心肌損害進一步加重;
③降低死亡率。
(二)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1)基本病因的治療:對所有有可能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的常見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在尚未造成心臟器質性改變前即應早期進行有效的治療。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已不困難;藥物、介入及手術治療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慢性心瓣膜病以及先天畸形的介入或換瓣、糾治手術等,均應在出現臨床心衰癥狀前進行。對于少數病因未明的疾病如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等亦應早期干預,從病理生理層面延緩心室重塑過程。病因治療的最大障礙是發現和治療過晚,很多患者常滿足于短期治療緩解癥狀,拖延時日終至發展為嚴重的心力衰竭不能耐受手術,而失去了治療的時機。
(2)消除誘因:常見的誘因為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是誘發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應積極治療。潛在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也可能是心力衰竭加重的原因,應注意檢查并予以糾正。
2.一般治療
(1)休息:控制體力活動,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臟的負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但長期臥床易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同時也使消化功能減低,肌肉萎縮。因此,應鼓勵心衰患者主動運動,根據病情輕重不同,從床邊小坐開始逐步增加癥狀限制性有氧運動,如散步等。
(2)控制鈉鹽攝入:心衰患者血容量增加,且體內水鈉潴留,因此減少鈉鹽的攝入有利于減輕水腫等癥狀,但應注意在應用強效排鈉利尿劑時,過分嚴格限鹽可導致低鈉血癥。
3.藥物治療
(1)利尿劑的應用:利尿劑是心力衰竭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通過排鈉排水減輕心臟的容量負荷,對緩解淤血癥狀,減輕水腫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對慢性心衰患者原則上利尿劑應長期維持,水腫消失后,應以最小劑量無限期使用。但是不能將利尿劑作單一治療。
電解質紊亂是長期使用利尿劑最容易出現的副作用,特別是高血鉀或低血鉀均可導致嚴重后果,應注意監測。特別注意監測血鉀、血鈉變化。
(2)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除了發揮擴管作用改善心衰時的血流動力學、減輕淤血癥狀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患者代償性神經-體液的不利影響,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達到維護心肌的功能,推遲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進展,降低遠期死亡率的目的。
近年來國外已有不少大規模臨床試驗均證明即使是重度心力衰竭應用ACE抑制劑可以明顯改善遠期預后,降低死亡率。提早對心力衰竭進行治療,從心功能尚處于代償期而無明顯癥狀時,即開始給予ACE抑制劑的干預治療是心力衰竭治療方面的重要進展。
對重癥心衰在其他治療配合下從極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至慢性期長期維持終生用藥。
ACE抑制劑的副作用有低血壓、腎功能一過性惡化、高血鉀及干咳。
2)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當心衰患者因ACE抑制劑引起的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用藥的注意事項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同。
3)醛固酮受體拮抗劑(ARBs)的應用:螺內酯等抗醛固酮制劑作為保鉀利尿藥,在心衰治療中的應用已有較長的歷史。近年來的大樣本臨床研究證明小劑量的螺內酯阻斷醛固酮效應,對抑制心血管的重構、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遠期預后有很好的作用。對中重度心衰患者可加用小劑量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但必須注意血鉀的監測。對近期有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升高或高鉀血癥以及正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3)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目前,認為在臨床上所有有心功能不全且病情穩定的患者均應使用β受體阻滯劑,除非有禁忌或不能耐受。應用本類藥物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短時間內緩解癥狀,而是長期應用達到延緩病變進展減少復發和降低猝死率的目的。
由于β受體阻滯劑確實具有負性肌力作用,臨床應用仍應十分慎重。
β受體阻滯劑的禁忌證為支氣管痙攣性疾病、心動過緩、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
(4)正性肌力藥:
1)洋地黃類藥物;在利尿劑,ACE抑制劑(或ARBs)和β受體阻滯劑治療過程中持續有心衰癥狀的患者,可考慮加用地高辛。但對不同病因所致的心力衰竭對洋地黃的治療反應不盡相同。
對于心腔擴大舒張期容積明顯增加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較好。這類患者如同時伴有心房顫動則更是應用洋地黃的最好指征。對于代謝異常而發生的高排血量心衰如貧血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因所致心衰洋地黃治療效果欠佳。
肺源性心臟病導致右心衰,常伴低氧血癥,洋地黃效果不好且易于中毒,應慎用。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是舒張不良,增加心肌收縮性可能使原有的血流動力學障礙更為加重,洋地黃屬于禁用。
洋地黃用藥安全窗很小,輕度中毒劑量約為有效治療量的兩倍。心肌在缺血、缺氧情況下則中毒劑量更小。低血鉀是常見的引起洋地黃中毒的原因;腎功能不全以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也是引起中毒的因素;心血管病常用藥物如胺碘酮、維拉帕米(異搏定)及奎尼丁等均可降低地高辛的經腎排泄率而增加中毒的可能性。
2)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只能短期靜脈應用,在慢性心衰加重時,起到幫助患者渡過難關的作用。
心衰患者的心肌處于血液或能量供應不足的狀態,過度或長期應用正性肌力藥物將擴大能量的供需矛盾,使心肌損害更為加重,而導致死亡率反而增高。在心衰治療中不應以正性肌力藥取代其他治療用藥。
(5) 血管擴張劑:對于慢性心衰已不主張常規應用,更不能用以替代ACE抑制劑。僅對于不能耐受ACE抑制劑的患者可考慮應用小靜脈擴張劑和擴張小動脈的α1受體阻斷劑。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那些依賴升高的左室充盈壓來維持心排血量的阻塞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不宜應用強效血管擴張劑。
4.舒張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舒張性心功能不全由于心室舒張不良使左室舒張末壓升高,而致肺淤血,多見于高血壓和冠心病,但這兩類患者也還可能同時存在收縮功能不全亦使左室舒張末壓增高。最典型的舒張功能不全見于肥厚型心肌病變。治療的原則與收縮功能不全有所差別,主要措施如下:
(1)β受體阻滯劑:改善心肌順應性使心室的容量一壓力曲線下移,表明舒張功能改善。
(2)鈣通道阻滯劑:降低心肌細胞內鈣濃度,改善心肌主動舒張功能,主要用于肥厚型心肌病。
(3) ACE抑制劑:有效控制高血壓,從長遠來看改善心肌及小血管重構,有利于改善舒張功能,最適用于高血壓心臟病及冠心病。
(4)盡量維持竇性心律,保持房室順序傳導,保證心室舒張期充分的容量。
(5)對肺淤血癥狀較明顯者,可適量應用靜脈擴張劑或利尿劑降低前負荷,但不宜過度,因過分的減少前負荷可使心排血量下降。
(6)在無收縮功能障礙的情況下,禁用正性肌力藥物。
5.“頑固性心力衰竭”及不可逆心力衰竭的治療
“頑固性心力衰竭”又稱為難治性心力衰竭,是指經各種治療,心衰不見好轉,甚至還有進展者,但并非指心臟情況已至終末期不可逆轉者。對這類患者應努力尋找潛在的原因,并設法糾正,如風濕活動、感染性心內膜炎、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洋地黃類過量、反復發生的小面積的肺栓塞等。或者患者是否有與心臟無關的其他疾病如腫瘤等。同時調整心衰用藥,強效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制劑及正性肌力藥物聯合應用等。對高度頑固水腫也可使用血液濾過或超濾。擴張型心肌病伴有QRS波增寬>120ms的慢性心衰患者可實施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安置三腔心臟起搏器使左、右心室恢復同步收縮,可在短期內改善癥狀。
以上便是對慢性心力衰竭這種疾病治療原則、方法以及用藥方面的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慢性心力衰竭這種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并不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快速引發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自己的身體多多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爭取早日發現疾病,早日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