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慢性腎衰竭的早期癥狀怎么恢復 慢性腎衰竭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于腎衰竭的早期癥狀,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吧,以下是腎衰竭的早期癥狀的介紹;
(一)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鈉、水平衡失調慢腎衰時常有鈉、水潴留,如果攝入過量的鈉和水,易引起體液過多,而發生水腫、高血壓和心力衰竭。水腫時常有低鈉血癥,這是由于攝入水過多的結果(稀釋性低鈉血癥),透析的慢性腎衰竭患者也常有輕度低鈉血癥。慢腎衰很少有高鈉血癥:慢腎衰時,腎臟對于調節鈉水的功能已很差,當有體液喪失時,如嘔吐、腹瀉等,患者易發生血容量不足,導致體位性低血壓和引起殘存腎功能惡化,可使無癥狀的早期慢性腎衰竭患者,出現明顯的尿毒癥表現。補液使血容量恢復正常,腎功能會恢復至以前水平,尿毒癥癥狀消失(可逆性尿毒癥)。(二)鉀的平衡失調慢性腎衰竭時殘余的每個腎單位的遠端小管排鉀都增加,此外,腸道也能增加鉀的排泄。上述調節機制較強,故即使慢性腎衰竭發展,大多數患者的血鉀正常,一直到尿毒癥時才會發生高鉀血癥。酸中毒、輸庫存血或攝入鉀增加(包括含鉀的藥物)、或使用抑制尿中排鉀的藥物,如螺內酯(安體舒通)等,均可加重高鉀血癥。高鉀血癥可導致嚴重心律失常,有些患者可無癥狀而突然出現心臟驟停。部分患者有肌無力或麻痹。心電圖是監測高鉀血癥的快速而準確的方法,包括T波高尖、PR間期延長及QRS波增寬。慢性腎衰竭時低鉀血癥者罕見,主要發生于其基礎疾病是腎小管一間質疾病者。
(三)酸中毒慢性腎衰竭時,代謝產物如磷酸、硫酸等酸性物質因腎的排泄障礙而潴留,腎小管分泌氫離子的功能缺陷和小管制造NHf的能力差,因而造成血陰離子間隙增加,而血HCO3-濃度下降,這就是尿毒癥酸中毒的特征。多數患者能耐受輕度的慢性酸中毒。但如二氧化碳結合力<13.5mmol/L,則可有較明顯癥狀,如呼吸深長、食欲不振、嘔吐、虛弱無力,嚴重者可昏迷、心力衰竭或(和)血壓下降。上述癥狀可能是因酸中毒時,體內多種酶的活性受抑制有關。如能排除呼吸性因素,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可作為酸中毒的簡便診斷指標。酸中毒是尿毒癥最常見的死因之一。
(四)鈣和磷的平衡失調慢性腎衰竭血鈣常降低,但通常不會引起癥狀。由于腎組織不能生成l,25(0H)2D3,鈣從腸道吸收減少所致。慢腎衰時血磷濃度升高,高磷血癥可使:①血鈣磷乘積升高(≥70),使鈣沉積于軟組織,引起軟組織鈣化;②血鈣濃度進一步降低。血鈣濃度下降刺激甲狀旁腺素(PTH)分泌增加,而腎臟是PTH降解的主要場所,因而慢性腎衰竭常有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簡稱繼發性甲旁亢)。有些慢腎衰患者透析數月后出現高鈣血癥,是由于甲狀旁腺持續分泌高水平的PTH所致。血磷的濃度由腸道對磷的吸收及腎臟的排泄來調節。當殘余腎單位進行性減少,排磷隨之減少,血磷乃升高,血鈣隨之相應降低。低鈣血癥使PTH分泌增加,令腎小管對磷重吸收減少,于是尿磷排出增加。由于有此種應變機制,故血磷仍能維持在正常范圍,直到GFR<20ml,mln時,才不能代償而血磷恒定地升高。及早防止高磷血癥有利于防止繼發性甲旁亢。
(五)高鎂血癥當GFR<20ml/mln時,常有輕度高鎂血癥。這是由于腎臟排鎂減少。慢性腎衰竭患者常無任何癥狀,然而,仍不宜使用含鎂的藥物,如含鎂的抗酸藥、瀉藥等。透析是最佳的解決辦法。
腎衰竭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吃低鉀,低蛋白,高熱量,低磷的食物,飲食結構要合理,也要注意適量鍛煉,要注意不要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