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肩膀關節疼痛 肩膀關節痛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炎癥反應。本病是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凍結狀態"。本病在中醫學屬"痹證"范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等。
中醫對肩周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
(1)正氣內虧:"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后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中藏經*五痹》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圣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里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痹生焉"。現代醫學家劉渡舟在《金匱要略詮解·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中曰:"凡尊榮之人,則養尊處優,好逸惡勞,多食肥甘,而肌肉豐盛,不事勞動則筋骨脆弱,以致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重因疲勞則汗出,體氣愈疲**此時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則風與血相搏,陽氣痹阻,血行不暢。"
(2)邪氣外侵: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臥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于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于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冷處睡臥而得。"
西醫認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據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本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老年性退變:本病多見于40~5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顯然與老年性退變有關。
②風濕寒邪侵襲:相當一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明顯風濕寒邪侵襲史,如居處潮濕,中風冒雨,睡臥露肩等,說明風濕寒侵襲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動減少:本病的臨床特點,多見于肩部活動逐漸減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發病率較右肩多,腦力勞動者的發病率較體力勞動者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軟組織損傷,頸椎病等肩部活動量減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動減少后,常可繼發肩周炎,這些特點均提示肩部活動減少可能與本病發病有關。
(2)病理
①肩部組織,如關節軟骨、滑囊、腱鞘及肱二頭肌長頭腱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
②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炎癥過程釋放的炎癥介質造成血液動力學改變及漿液性滲出,滲出物的機化使肌腱與腱鞘及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組織彈性降低,并最終導致關節攣縮,形成所謂"肩凝",現多認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為本病的病理改變之一。
肩周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于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于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溝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無壓痛點者少見。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癥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化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