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寶寶一歲半不會走路怎么訓練 寶寶一歲半不會走路是什么原因
有的寶寶走的早,但也有的寶寶走的遲.說話也是一樣.只要寶寶在一歲半左右會走會說就是正常的.不要過于擔心.我們家寶寶走的早.可是說話卻很遲.
寶寶學步期的7大關鍵問題
當你的寶寶已經學會扶著欄桿的站立,并表現出往前移動的愿望時,這表示,從現在開始,寶寶要開始學步了,但從扶走到獨自走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寶寶學步期的關鍵問題,無疑會對孩子的學步起到輔助作用。
1、了解寶寶動作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 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 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 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 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 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2、起步走的意義!
當寶寶開始走路時,就說明他已經具備以下3項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3)已經能靈活地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運用四肢,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3、有可能出現的骨骼問題
一些寶寶在學步時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行為。專家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踮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如果寶寶有用踮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不必過于擔憂。。
許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致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
專家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4、適宜寶寶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5、學步輔助工具
學步車是最常用的學步輔助工具,但使用學步車時應注意幾個問題:
1)最好等寶寶七個月大以后,能夠支撐頸部并平穩坐立時再使用。
2)學步車的高度須適合寶寶的身高,不宜過高或過低。
3)每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
4)使用學步車應在大人們的視線范圍內。
另外,樓梯、小板凳等,也可以當作寶寶的學步輔助工具。
6、學步時候的安全措施
正處于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
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時父母就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臺上。沒有圍欄或欄桿高在85厘米以下,欄桿間隔過大 超過10厘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家具:家具的擺設應盡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并且須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于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7、把握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系著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后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時機給予適當輔助,這將對寶寶的動作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答案:
我家兒子現在快十四個月了,他也不會爬,走也走不穩,總是要人扶著走,好像是有點膽小,但不用擔心,小孩的個體情況不一樣的了,我媽媽說我會走的時候都快兩歲了,也許兒子是跟我了,你們倆口子也許有一個也走的晚吧,實在不放心就去做個檢查。一歲的寶寶不會走很正常,我家寶寶就是14個月才會走的,不用著急,平時多讓寶寶練習,慢慢就好了,現在可以讓寶寶多爬爬、爬對寶寶非常有好處。
祝寶寶健康成長! 寶寶走路太晚了嗎
看見隔壁家同年齡孩子已經開始走路了,而自己家這個,卻怎樣也邁不開一步,真是急死人了。作者以多年門診經驗,提供父母孩子為何晚走路的原因,解決了這些因素,也許孩子馬上就可以穩健的踏出第一步呢!
寶寶放開手自己走的第一步,無疑的是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父母們最興奮期待而永難忘記的場景。但是,在等待這一刻來臨前,期待中滿懷焦慮之情,亦是頗為煎熬的,尤其當周遭朋友們的孩子在較早年齡時便會走路時,更令有些父母不易釋懷。以下我們提出幾個重要原則與觀念,也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寶寶走路。
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表現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獨特表現,獨自走路當然也不例外。當這一天到來時,與寶寶的智能、體位大小以及父母的親職能力都沒有關系。孩子們不會「故意」晚學會走路,而父母親也不能改變成加速寶寶學走路的速度。因此,我們首先提醒的是,不必過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寶寶是否有合宜的獨自行走反應表現。
大部分寶寶在12~14月大時學會走路
根據過去的嬰兒發展研究文獻,以及粗動作發展專書"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 infant",絕大多數學者專家都同意,約50%寶寶在11.5個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個月大獨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個月大自行走路。
當然在這長達半年之久的期間當中,孩子們的表現差異甚大,有的在前一天還是「爬蟲類」,隔一天就變成「北京猿人」;有的則雖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會走的自由與樂趣,老是要大人帶他出去走動。
父母們要牢牢記得,這一范圍并非金科玉律,因為每一位寶寶仍有其獨特發展時程表,只是仍然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范圍罷了!只要沒有不當的外因阻礙寶寶獨自行走,便不必過份擔心;但若已過18個月大,而無法獨自走路,也應盡速和專家醫師們諮商,確認有無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礙因素需予以調整。
冬天寶寶較晚才學會走路?
臨床上,我們的確看到以上現象,遠在1975年時,美國兒科醫學會雜志中,就有文章指出這一觀察,顯見東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臨同一問題。至于原因何在?經分析檢討,吾人知道走路是一種粗動作發展的表現,與神經系統成熟度及雙腳與脊椎的協調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冬天成長的寶寶,會表現得較晚行走,并非他們神經系統有問題或發育過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凍"下的衣物束縛所造成。
在高緯度國家,尤其暖氣設備不佳的地區,的確父母們不得不然,以免孩子們遭受風寒之苦;但是,在臺灣若四季如春的情況下,仍硬是放不下心中塊壘,以大人對寒冷的感受,限制孩子的發展,便是得不償失了。
學步車會使寶寶走路及發展變慢?
此一答案接近正面肯定,大部分的有關研究,傾向訴求學步車會剝奪會走路前幼兒的各項學習發展,此一限制并不只在粗動作發展而已。一項來自兒童發展與行為雜志的文獻指出,針對109位嬰兒,區分為有使用學步車及不用等兩組,以比較其動作及心智發展情形(在6~15個月之間)。結果發現,使用學步車組的嬰兒,有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現,并且在貝氏量表的動作發展(PDI)及心智發展(MDI)兩項指針中,都得分低于未使用學步車組嬰兒。并且這些延遲的效應,與學步車種類、使用時間與頻率,都有關連性存在。
我們也要藉此鄭重呼吁父母們,應給予發展中幼兒足夠的空間,以充份表現他們對環境探索的興趣,使其粗動作、細動作及手眼協調有更好的練習機會,而不該為一己大人的方便,而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學步車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國,都有傷害及死亡案例的報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輕忽,仍應使嬰兒在帶養者目視之下,在一個足夠寬廣空間中自由爬行、扶著走,再進一步等待獨立行走的到來。
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的不利因素
個人在門診中的多年經驗,可以將此一問題條列于下,供父母們參酌。如果能夠小心謹慎地注意,勿使努力學習中的寶寶到壓抑甚至剝奪,則孩子們的成長自然順利可期。
A.寶寶的衣物穿得過多或過厚,以致影響活動性。
B.寶寶很少有機會在地上活動,因為太常被抱撫。
C.寶寶體重過重,超過同齡嬰兒,以致缺乏「動機」。
D.寶寶生長不良,慢于同齡嬰兒,以致肌肉骨骼不足。
E.寶寶對攀扶曾有不好的經驗,以致畏懼不肯學。
F.寶寶十分著迷各種手部動作,以致減少走的機會。
G.環境中無法讓寶寶扶著走,以致缺乏興趣。
H.寶寶常被放置在學步車之內,以致沒有走的機會。